“豁出臉面去求人傢,大傢多少都給我這個老師一點面子。”一遍遍的電話,一次次的登門拜訪,願意跟周教授去支教的人越來越多,送課的學校也從李滄嶗山,拓展到瞭萊西、平度、膠南,隻要學校有這個意願想請老師來,周教授就一定會安排好送課的教師,並且全程陪同。

清明假期的前一天,一場降溫仿佛又把剛剛入春的青島拉回到瞭冬天。凌晨6點,周加惠穿好外套準時出門,他今天的目的地不是公園、也不是菜市場,而是距離市區90公裡的萊西市濱海小學,他今天要組織南京路小學的老師,為萊西的孩子們送上一堂繪本閱讀課,這也是他第1005次下鄉送課。

人常說教師是個清閑工作,但周老的工作生涯卻不算安逸。1963年,周老考入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,畢業之後他沒有回到青島老傢,而是被分配到瞭沂蒙老區,在農村一幹就是23年,之後被調回瞭青島,周老便一直在原青島教育學院負責教師培訓,當老師的老師,所以熟悉周老的老師們,都叫他周教授,也正是因為跟各個學校的老師們熟悉,退休後的他當起瞭“支教島”的聯絡員,對接市區和農村的學校。

接過老伴給倒的水,周教授整個人松弛瞭下來,說話也感性瞭很多,講起瞭自己在農村高中教書時,點油燈批作業、備課的故事。“如果你立志發財,那還是別當老師瞭。”周老說,他們那代人,大多習慣瞭日子的清貧,自己從24歲參加工作,到現在送課下鄉,幹瞭整整五十年的教育,他不後悔,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。

“我這個人不愛吃喝,也不愛打牌、旅遊,人雖然退瞭,但是我覺得自己還能再幹點事兒。”雖然舟車勞頓,但是周教授的狀態相當不錯,跟記者聊瞭一路他剛剛退休時的故事。盡管,看上去有些文弱,但周教授骨子裡是個閑不住的人,尤其是23年的農村教育經歷,更是讓他看到瞭當下教育的短板在哪裡,2004年退休之後,在“支教島”另一位創始人的鼓動下,老爺子又忙乎瞭起來。

“周教授給你的感覺就像是親人一樣,忠厚長者,很多老師有周教授的聯系方式,有什麼工作上、教學上的難題,周教授都會第一時間幫我們想辦法。”趙校長說,今天周教授送來的“繪本閱讀課”就是她提前跟周教授訂的,相對於主城區的學校,繪本閱讀算是農村學校的一個短板,而這種根據學校需求送課的模式,台中西屯區月子中心推薦能夠快速給學校送來急需的幹貨,非常受老師們的歡迎。

老師的傢裡最多的自然是書,唐詩宋詞、二十四史,各種古文書籍多不勝數,因為過去曾經教過古文的關系,周老對這些經史子集特別偏愛。周教授說,在所有的古籍中他最愛《史記》,《史記》中他又偏愛屈原。

提示:支持← →箭頭翻頁

“傢裡人也擔心,但是我幹瞭一輩子教育瞭,離不開啦。”周教授說,那次腦溢血住院之後,傢人開始擔心他的身體,希望他多休息,但周老覺得自己還能動,就要堅持幹下去,康復後老伴也陪他送過幾次課,確定他身體無礙之後,拗不過他,也就由著他折騰瞭。

為什麼大傢願意跟著周教授去送課?隨行送課的老師給記者講瞭他經歷的故事。有一年冬天,周教授相約幾個教師去黃島送課,偏偏一早下起瞭大雪,其實很多人都在猶豫,但周教授還是堅持,既然答應瞭人傢,就不能食言。一路風雪,四次倒車,送課小分隊如期而至,當送課結束後,在回去的路上,周教授和隨行的老師去換乘站坐車,雪地裡周教授蹣跚的背影,觸動瞭所有人的淚點,“路再遠再苦,我們也台中南屯區月子中心要陪周教授走下去。”

當初那個站在講臺上意氣風發的教師絕沒有想到,一句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”成瞭自己這一生最真實的寫照。

【往期回顧】

萊西市濱河小學是周教授第1005次送課的地點,校長趙春萍是周教授的老相識,之前她們農村教師去青島參觀,都是周教授全程陪同,陪著她們一所一所學校的參觀學習,陪著她們聽課,為她們安排食宿。

台中西區月子中心評價

作為青島市教學能手,來自南京路小學的於冰老師是周教授今天招募來的送課主講人,這是她第一次跟著周教授來送課,為瞭這堂繪本閱讀課,她準備瞭三天,為的就是把最好的狀態帶給孩子們,雖然不能像周教授那樣每次都參與,但既然站上瞭講臺,就要對得起每一位學生。

說好送夠1000次課就金盆洗手 結果卻食瞭言

“原想著1000次的時候自己也七十多瞭,也該幹不動瞭,沒想到真到瞭歲數,身體還成。”周教授說得輕松,但在過去送課的十多年裡,並非像他預想的那樣無病無災。因為送課經常早出晚歸,飲食不規律,在2012年的時候,周教授就曾因胃出血住過一次院;還有一次去即墨送課,車剛開到夏莊,老爺子就在車上因腦溢血突發暈厥,多虧瞭隨行的老師及時發現,才搶救瞭過來。

周加惠是青島“支教島”的會長。“支教島”是2005年成立的一個公益組織,其主要職能是幫助農村教師進修學習,同時聯系青島市區內的名師下鄉送課。盡管“會長”的名頭聽上去很唬人,但周加惠幹的工作更像是一個聯絡員,一周7天,2天的時間在聯系支教學校,剩下的5天全都在去支教的路上。在過去的十多年裡,周老的足跡遍佈青島各個區市,這位步履有些蹣跚的老人,成瞭青島教師圈裡燈塔般的存在。

現如今很多人都在談論延遲退休,而對於74歲的周加惠來說,他的第二個事業是在60歲退休之後才開始的。

“如果你追求的是發財,那你當不好一個老師”

送課、講課、教師點評……等忙完這些再回到市區,已經是下午4點。回傢之後,周教授還要整理當天的送課筆記,送課千次的數據並不是老人有意為之,而是一次次的送課筆記積累起來的。

周教授的傢並不大,裝修和傢具風格還停留在90年代,一張他獲勞模時拍的半身像掛在房子的正中間,特別醒目。周教授說,這房子他住進來什麼樣,現在基本還台中西區月子中心評價是什麼樣,他們這代人不講究這些,最大的一間屋子,是周教授的書房兼臥室,因為朝向不好,窗戶有些透風,周教授在窗戶周圍又貼瞭一圈膠帶。

【青島新聞網獨傢】

“退休瞭我想做點有意義的事兒”

【青島故事】74歲的退休教師:13年下鄉送課超千次

結束送課的周教授,走在回傢的路上,黑色的手提包用瞭十幾年,是他送課的老夥計。

顧不上休息,周教授開始整理今天的送課筆記。

“剛開始有困難,下鄉送課是兩頭不討好。”回憶起剛開始送課的日子,周教授很是感慨,那時候“支教島”剛剛起步,一個公益組織,沒有任何行政背景,下鄉送課也是義務的,不僅不能給送課老師提供物質幫助,出行也是大傢一塊坐公交,無名無利,響應者寥寥;而對於農村學校來說,對下鄉送課這種形式也不願意接受,大傢都是老師,誰願意承認自己不行?

不僅送課,周教授還寫書,這幾本就是周教授的出版的大作。

(文/於泓 圖/孫志文)

因為要聯系老師,周教授電腦用得也很棒。

其實這次萊西之行,算是周教授計劃外的工作,根據他之前的規劃,當送夠1000次課的時候,他就準備再次退休,但真到滿瞭1000次的時候,自己卻食言瞭,手裡的工作放不下,同時也舍不得。

墻上掛著周教授獲勞模時的照片,那已經是11年前的事瞭。

厚厚的一疊就是周教授的送課記錄,這隻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台中西區月子中心比較

如果你問誰是生活中的英雄?我想周教授一定是其中之一。

因為出發時間太早,周老和同去支教老師的早餐是在車上解決的,囫圇瞭幾口包子便解決瞭“戰鬥”,周老說,現在下鄉送課比過去方便多瞭,以前去膠南、平度這些地方,都是先坐長途車再倒公交,來回光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要四五個小時,這幾年青島的公益氛圍越來越濃,愛心企業幫支教老師們解決瞭車的問題,雖然起得早,但來回到也方便。
arrow
arrow

    guw486mc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